華麗的帳幕 ─蕭師母的教會生活
by Becky
「得聽神的言語,得見全能者的異象,仆倒而眼目得開的人宣告說,雅各阿,你的帳棚何等佳美!以色列阿,你的帳幕何等華麗!如延展的山谷,如河旁的園子,如耶和華所栽的沉香樹,如水邊的香柏木。」(民二十四4,5.6)
「信靠耶和華,以耶和華為可信靠的,那人有福了。他必像樹栽於水旁,沿河邊扎根,炎熱來到並不懼怕,葉子仍必青翠,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,而且結果不止。」(耶十七7,8 )
等了幾個月,蕭師母終於從上海歸來。那天,他一走進會場,看到她的人,都驚喜地叫道:「你回來了!太好了!‧‧‧」在分享中,她有些激動,她說:「在上海,雖然我個人有讀經、禱告,但仍覺得枯乾,因為在那兒,沒有可享受的教會生活‧‧‧」明顯地,她需要我們,而我們也天天盼她快快回來。這是身體生活,我感到互相為肢體的幸福。
但是,她兩次婉拒了我的訪談。第一次,她說她深覺非常虧欠主,因為子女(2個兒子,一個女兒。分別在美國,上海和台灣),已不似年青時那樣地愛主,盡功用。第二次,她說她很普通,想不出有什麼可說的。我這才警覺到:這是主的手。因我所遭遇的是出於你,我就默然不語(詩三十九9 )。這項文字服事的發起是主,不是我。我所該做的,只是盡力仰望主的憐憫,用禱告來配合祂的旨意。所以在電話中,我緩緩地對她說:「您再禱告、尋求一下,不要勉強,也不要有壓力喲!…」幾天後,她歡歡喜喜地答應了我的訪談。
目前分類:雲彩見證 (5)
- Nov 20 Mon 2006 17:21
華麗的帳幕
- Aug 23 Wed 2006 16:30
至理名言 永思常念
至理名言 永思常念
懷念鄭張品清師母
By 高雄市召會 文化區 S.N.
我曾在基隆木山住了六年。當時外子在木山煤礦服務,我也調到貼鄰的中和國小。因著認識了醫務室醫師鄭長庚弟兄,他請我們去愛筵,開始接觸了鄭師母。外子雖未受浸,但每主日樂於帶全家下山到基隆市召會聚會。漸漸地,我發現鄭師母在召會中是重要屬靈人物。
在我懷第四胎時,鄭家也搬到木山,且與我家貼鄰。於是我和鄭師母有了密切的交通。那時老大、老二、老三都是小壯丁,我向主求要有一個女兒,可是腹中的 小傢伙常常搶著要出來,日有數驚。鄭師母在召會中極忙,但三不五時抽暇和我一起禱告。鄭師母為人熱誠隨和,愛心滿滿。兩人同心合意,和諧一致的祈求。這位 可敬的屬靈同伴,幫助我度過妊娠九月,終於孩子平安出世,且是個女娃。
鄭師母山居時早出晚歸,早上去會所,山路總是崎嶇難行,要走半個鐘頭。她雖年輕腳健,但返家時汗濕如雨淋,擦拭不停,煞是勞苦。她說,學耶穌上山禱告,下山作工,勞而不苦。在基隆市召會,她是屬靈柱子,忙得不可開交。很多姊妹都依附她。
她不論冬夏都是黑褐色的寬大旗袍,頭髮用髻挽起,完全是屬靈的榜樣。她看得出我的眼神,告訴我:「在世我少穿一件衣服,在榮耀裏我可多穿一件華美的白衣。」原來她的眼光一直注視永世。四十多歲,不容易阿!我有時難免發牢騷,她的金語來了:「一切在時間的裏面。」言簡意賅,像暮鼓晨鐘常把我敲醒。那時我 雖只三十出頭,但也明白人生苦短,就算百歲人瑞,還不是如一聲歎息,轉眼而逝。不管你富貴榮華或偃蹇困頓,不都在有限的時間裏嗎?注目永世,當下何必計 較?對於夫婦相隨之道,她說:「夫婦只是神給你在世的配搭。」配搭也是在時間裏面,可要珍惜同受生命之恩。
她光是和我交通禱告嗎?不,她盡量抽出時間,邀集同事婦女在我家傳福音,講真理。我看到權柄的光圈顯現在她頭上,婦女們都願呼求主名,接受主。她在基隆市召會中本以傳福音、牧養群羊為目標,如今延伸到山上。
她嫂子來向她討教屬靈事奉的難處,她有問必答,神的話豐豐富富藏在她心裏,簡直滿腹神的經綸。她一直竭誠為兄嫂禱告,期望他們全時間事奉主。張湘澤弟兄和師母是人人崇敬的屬靈先進,我深知得自他們妹妹品清姊妹的全力培養。
當然她對我的另一半也有極重的負擔。我家遷新竹後,主智慧的調度終於把我家的大頑石降服。鄭師母聞訊趕來,共餐時聽到我弟兄禱告,她樂得好像尋獲寶 貝。我家後來又遷高雄,她又興沖沖抱了不少磁器擺飾贈我:「這鴿子要你們單純信靠,這公雞要你們早起晨興…」可見她心中意中全是基督。
鄭師母無子女,婚後領養了多位孤兒女。潛心培養他(她)們成為召會建材,而且為他們成婚。這事使我太驚訝了,誰願意找這樣麻煩棘手事?無他,只因她完全活基督。
品清姊妹曾教我如何指導學生舞蹈。她中英文都棒,在我心目中是個才藝雙全的聖徒。但為了贏得基督,把萬事看作糞土,只教幾年書便棄職全時間事奉。鄭弟 兄是書法專家,曾獲東南亞國際金牌獎,機場懸掛著他的墨寶。各地書房的大幅經節墨寶,就出自他的手筆翻印。鄭弟兄以書寫為主宣揚真理,一樣蒙主悅納。
「一切都在時間的裏面。」蘊含了多豐富的屬靈內涵。幾十年來,一直作我的座右銘。我也忘不了這位活基督的鄭張品清師母。
- Jul 31 Mon 2006 23:01
生命的印記
生命的印記 –想念默默服事的師母們
by Becky
「你們顯明是基督的信,由我們供職所寫的,不是用墨,乃是用活神的靈寫的,不是寫在石版上,乃是寫在肉版,就是心上。我們藉著基督,對神有這樣的深信。並不是我們憑自己夠資格將甚麼估計作像是出於我們自己的;我們之所以夠資格,乃是出於神;祂使我們夠資格作新約的執事,這些執事不是屬於字句,乃是屬於靈,因為那字句殺死人,那靈卻叫人活。」(林後三章3 –6 節)
近日有個事例常在我心頭縈繞,那是記載尋求者,迫切需要奴僕救主的醫治,突破正當障礙,行動粗野的例子:「因為人多,不能帶到祂跟前,就把耶穌所在的地方,拆了房頂,既拆通了,就把癱子所躺臥的褥子縋下去。」(馬可福音二章四節)主似乎不怎麼在乎舉止的優雅與否,祂看重的是信心。因此以充滿恩慈的口吻,竟然稱癱子為孩子。
一、與神聖生命(zoe)的聯結
這讓我想到一些八十歲左右的師母們,早年為了掙扎求活,對主緊抓不放的驃悍。她們就像在極端貧瘠土壤中的沙漠植物,頑強固執地,要把自己接枝到主那棵月月結果子的生命樹上,享受樹根的肥汁。在奮鬥的過程中,有時尖銳粗礪,有時斑剝襤褸。然而靠著主的憐恤,終於與三一神自己有了生命的聯結。靈裏貧窮痛悔,因主話戰兢的生活,使她們漸漸地有了更新的面貌。
八十多歲的師母們,只有極少數受過高等教育。大部分都學問有限,講話也像馬可福音的希臘文字,不是那麼經過潤飾。然而正因如此,除了自己孜孜矻矻向學外,也謙卑單純地服從教會的帶領。而教會的長老及同工們,也在各種聚會中,像授課一樣,幫助聖徒竭力進入主的話中,好認識真理,並陳明真理。因此,日積月累之下,她們不只能流暢地禱讀聖經及閱讀屬靈書報,更能以神的話,餵養、牧養所接觸的弟兄姊妹。面對福音朋友也能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說:「主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。‧‧‧」主對一切呼求祂的人是豐富的,再次得到印證。
二、對主忠信不顧己身
她們對主非常忠信,不論所託付她們的事是大是小,均不顧自己的性命,全力以赴。記得早年的擘餅聚會是在晚上,有一次剛好颱風來襲。一位負責做餅的師母,在往會所的途中,狂風暴雨幾乎讓她站不住。當時她想,自己淋濕無妨,主的餅一定要護好。忽然又是一陣強風吹來,她立刻抱住一根路燈桿,弓著身,全力護著餅,並且一直呼喊著:「哦!主阿!‧‧‧」終於平安地到達會所,把餅擺在主的桌子上。颱風夜,大家靈裏特別高昂,讚美之聲不絕,對主充滿了感恩。
這件事在我的心中,留下了印記。這位師母可能不知道,幾十年後,她成了我的榜樣,我也跟隨了她的腳蹤。記得那是一個陰天的主日,我穿著大衣在等公車。忽然天空飄起了細雨,我拉起了大衣的帽子,當做傘用。沒想到一陣飛沙走石掠過,竟下起了雪。不出一分鐘,暴風雪撲天蓋地襲來,我幾乎站不住。那時,靈光乍現,忽然想起那位護餅的師母,我一邊用雙手抱著站牌旁的大樹,一邊向主呼喊:「主阿!我要記念你。天氣不能使我與你的愛隔絕‧‧‧」
正當呼喊時,公車來了。可是因為我在大樹的後面,司機先生沒有看到。睜開眼睛時,發現車子已經走了。我又大聲呼求主:「主阿!怎麼辦?我不能在暴風雪中再等一小時‧‧‧」太奇妙了,公車竟然在前方二十公尺左右,碰到一個紅燈,停了下來。我趕快跑過去,司機先生也破例地開了門,讓我上去。到了會所,外面狂風暴雪,裏面歡聲雷動,讚美不歇,主得到真正的高舉與記念。我非常感激主,沒有讓我錯過神人之間如此拔尖的享受。
往事歷歷,我慢慢體會出:越是要出代價的聚會,享受就越高。
- Jul 15 Sat 2006 22:10
不止息的愛
不止息的愛 -- 蔡師母訪談記
by Becky
「只在你們中間為人溫和,如同乳母顧惜自己的孩子。我們這樣切慕你們,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分給你們,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分給你們,因你們是我們所愛的。」(帖前二章7,8節)
創世前的揀選
三十六歲那年,她第一次與丈夫,參加一位基督徒同事的婚禮,當時,她被那莊嚴、神聖的氣氛所吸引,不自覺地輕嘆道:「啊!這樣的婚禮才有意義!」不料,被鄰座我們中間的一位姊妹聽到,直覺地認為她可得救,立刻鎖定她為福音對象,為她禱告了三年。
三十九歲那年,她氣喘發作得厲害,又剛生了第四個孩子,身體及家事均力不從心,心情十分低落。當這位姊妹,又來邀請她參加福音聚會時,當時尚未蒙恩的丈夫,竟然勸說:「你就去教會吧!」她對當天的信息,聽不太懂,但被詩歌深深打動,產生強烈的歸屬感。因此,就在這一年受浸歸主。
藉著基督的愛,在生活中得勝有餘
蔡師母是臺大護校(現為臺大護理系)畢業,受的是日本教育,原來只會臺語、日語,不太會中文及國語。我問她,為何在她身上顯不出語言的障礙(language barrier),能與教會中的師母們處得如此融洽,並在一個靈裏站立得住,同魂與福音的信仰一齊努力?她說:「沒有甚麼能叫我與神的愛隔絕。姊妹們的口音南腔北調均有,誰也不笑誰,只要神喜悅就好。」
- Jul 09 Sun 2006 13:07
瓦器裏的寶貝
瓦器裏的寶貝-第一位訪談的師母, 我的母親
by Becky
「我們有這寶貝在瓦器裏,要顯明這超越的能力,是屬於神,不是出於我們;我們四面受壓,卻不被困住,出路絕了,卻非絕無出路;遭逼迫,卻不被撇棄;打倒了,卻不至滅亡;身體上常帶著耶穌的治死,使耶穌的生命也顯明在我們的身體上。」(林後四章7-10節)
楔子
那天我去看我的母親,她炒了一盤蝦仁,放在電風扇前吹,她說:「你急著走,所以我要把它吹涼,你好帶走。」我告訴她,我沒有課,所以不急。她卻聽成很急,說:「你用筷子攪拌攪拌,涼得更快。」我們就在不急與很急之間,混亂成一團。我忍不住大聲說:「我說不急,你不用催我走!」她愣了一下,用一種很吃驚的表情,對我說:「你為甚麼火氣這麼大?你不知道我有一隻耳朵聾了嗎?」當時,我的良心立刻受到責備,我坐了下來,用雙手摀著臉,內心喊著:「哦!主啊!‧‧‧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,人的一生也是這樣易於衰殘嗎?」媽媽看到我如此反常的舉動,似乎受到了驚嚇,怯怯地問道:「我又說錯了甚麼嗎?」我嚎啕大哭起來,說:「媽媽,看到你越來越老,我心裏好難過‧‧‧也怕你被主接去,我又少一個親人‧‧‧」已經數十年,沒有在她面前哭過,她彷彿又看到一個在襁褓中的孩子,竟然不慌不忙地說:「主會保守的!一切都在主的手中‧‧‧」神的話是一種安定的力量,我得了安慰。她就像一朵在神看顧下的百合花,自在馨香,任憑淒風苦雨的試煉,亦不減損其生命的美麗與強韌。
就在那一刻,我決定要記錄下,在她裏面那永不衰殘的神聖生命(zoe),讓她說出一生中最拔尖的經歷,不只是我美好珍貴的回憶,更是一個六十年來從未離開過基督與召會的老師母的見證。
丈夫的淚,妻子的祈禱
父母是一九四九年隨政府來臺灣的,媽媽那年二十歲。有人說,這是歷史上,中國人最大的遷徙;有人說這是逃難潮。但我卻認為這是主為了臺灣的福音,所興起最大規模的開展隊。由於早期弟兄姐妹們的忠信為主,開疆闢土,使臺灣後來成為福音的苗圃。
一九六零年代,媽媽經一位弟兄的介紹,發現我們中間既用靈,也有主的話,自己及家人(丈夫,一個兒子,三個女兒)就陸續受浸歸主,且在當時奉獻的流中,跪在主前,在兩位長老的按手下,決定以基督為我家之主。強的心願只是一個開端,爾後生命的旅程,有主親自的照顧與訓練,主觀的經歷,十字架破碎的功課於焉展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