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古典世界三大安魂曲

 

安魂曲 (Requiem) ,它最早是作為寫給死者的彌撒,是一種紀念死者的音樂,為死者祈求死後的生命,有一定的儀式和規範,也就是「亡者彌撒」 (Missa pro defunctis) 或「安魂彌撒」 (Missa de requiem) 。拉丁文Requiem乃「安息」之意,由於亡者彌撒一開始第一首歌進堂曲〈安息經〉第一句"Requiem aeternam dona eus, Domine…"(主啊,求你賜給他們永遠的安息……)第一個字就是"Requiem",所以一般將亡者彌撒簡稱為Requiem--安魂曲。安魂曲是紀念死者的音樂,但藉由安魂曲背後的意義,也能撫慰生者,甚至作為反戰、及對於文化和時代的省思。

 

三大安魂曲之一:莫札特安魂曲

W.A.Mozart: Requiem莫札特安魂曲

在莫札特 (Wolfgang Amadeus Mozart) 的音樂中, 大部分充滿了天真, 活潑的風格, 雖然在部分小調作品或是慢板的樂章中, 可以感受出比較憂鬱, 陰暗, 略帶哀傷的情感, 但是多半還是可以感覺出莫札特音樂中特有的開朗性格... 不過這樣的看法, 在聽過莫札特的最後一部作品: Requiem in D minor, K.626 (安魂曲) 之後, 會有很大的轉變...

 

「安魂曲D小調」是莫札特最後一首莊嚴的宗教音樂,與威爾第、佛瑞的安魂曲並稱為 「世界三大安魂曲」。歌劇「魔笛」接近完成之時的一七九一年七月某一天,有一位穿著灰色斗篷的陌生男士 來拜訪莫札特。這位怪異的男客未曾多說話,只拜託莫札特為他寫一首「安魂曲」,付了一 半訂金,但未留下姓名。這個時期健康狀態很差的莫札特精神上也很耗弱,認為這位男士是死神,而「安魂曲」便是為自己的葬禮所寫的。後來他才知道這位灰衣男士是瓦賽克伯爵的 僕人萊特蓋普。伯爵要在妻子的忌日親自演奏莫札特所作的「安魂曲」,萊特蓋普則是他的 伴奏者。雖然手頭上還有其他工作,但為趕在約定時間交出曲子,莫札特一邊流淚一邊作曲,以 至病情急遽惡化,終於在十二月四日夜晚寫到第三部「續唱」的第六曲「淚之日」第八小節 時,莫札特感到力不從心,無法再繼續提筆了,他覺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,立即招呼弟子朱 斯麥亞前來枕畔,指示曲子的未完部分,十二月五日零時五十五分,莫札特終於撒手西歸。 莫札特死後,未完的「安魂曲」由朱斯麥亞繼續完成。

 

三大安魂曲之二:威爾弟安魂曲 

Verdi: Requiem 威爾第:安魂曲

威爾第的《安魂曲》又稱《安魂彌撒》,作於18731874年。這部作品是為紀念好友、義大利詩人及小說家曼佐尼而作。曼佐尼的小說《訂婚者》,是19世紐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《安魂曲》於曼佐尼逝世一周年時1874年在米蘭首演。

 

三大安魂曲之三:弗瑞安魂曲 

弗瑞(Gabriel Faure 1845-1924)的《安魂曲》是為了紀念雙親而作,與許多安魂曲的肅穆風格不同,音樂氣氛寧靜安詳,溫暖而充滿撫慰。他認為死亡應當是寧靜的回返天國,而非大難臨頭,所以把描寫死亡悲慘、末日災難之部份去掉,甚至捨棄許多作曲家著力表現的續抒詠,加入優美的〈慈悲耶穌〉,並在最後加入〈領進天國〉作為告別曲,深具安慰之意。整體而言,是一首非常具有親和力的安魂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